专家解读《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5年的10.23年增至2020年的10.8年。作为25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明确提出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同时还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列为国家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之一。
“十三五”时期,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需要增加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甚至城市内部教育资源分布仍不均衡,在较高水平高中毛入学率下实现上述目标仍面临较大挑战。为此,教育部等部门制定和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是对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特别是广大高中阶段(15—17周岁)人口及家庭对普及高中教育的热切期盼,“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即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人的生命发展周期来看,高中教育阶段正对应人从少年向青年阶段的起步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意味着使该阶段所有人口获得人力资本投资,更意味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2020年确保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这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水平。 “十三五”时期处在人口红利下降阶段,但也进入教育红利、人力资源红利上升阶段。这一时期我国10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0.57年,总人力资本(总劳动年龄人口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将增加5.7亿人年,释放出巨大的教育红利、人力资源红利。仅高中教育人口红利上升的幅度就会超过人口红利下降的幅度,每年大批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直接进入劳动力队伍,扩大了我国人力资源、技能人才的存量。到2020年,我国高中教育程度人口将达到2.4亿人,大大超过世界第五大人口国巴西(2015年为2.08亿人)。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高中教育普及的攻坚时期。其中最大的短板仍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西藏、云南、青海等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质量;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积极吸引更多的中学毕业生主动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为此,《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将其定位为“攻坚计划”,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大举措,在普及中攻坚、在攻坚中普及,务实性地提出了各种重大政策和实际举措,尤其是加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和经费投入,重点关注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和特殊群体的上学问题;优化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中专教育的结构布局,加大力度支持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可以预期,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世界上高度普及(超过90%)、规模最大、比较完善、质量较高的高中教育体系。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进而为第二个一百年实现全面现代化宏伟目标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